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

0513「文學賞析」講座心得

財金一
我也是個愛音樂的人,喜歡聽劉岠渭老師的音樂賞析課。這是第一次從文學角度來欣賞音樂,林仁昱老師令人著迷的嗓音,吟著詩,唸著他的心情,襯著音樂有一種讓人戰慄的感動。

食生一
歌曲在詩的應用上經常是反映當時代的社會背景,有時聽起老歌,會勾起許多失去的回憶。

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

3/10「文學密碼」心得

應經二
今天認識了許多密碼,透露了中國文字的高深涵義,其中一些詩的奥妙更是有趣。沒想到文學竟暗藏密碼,以前讀書時,老師立刻說出句中的涵義,沒有讓我們尋找其中的蛛絲馬跡,今天看到一些文字中的趣味,讓我覺得其實國文並不那麼枯燥乏味。

植病二
文字是一種奇妙的東西,表面看似一回事,事實上內裡卻大有文章,細細體會即可了解其中妙趣。無論是什麼樣的密碼,或易或難,都可傳達出其意念,領會之人則需一番功夫啊!

生科一
原來身邊許多的事物,都蘊藏著許多密碼,如不仔細看,還真浪費了他人的苦心呢!

土木一
真的沒想過文字竟然可以這麼精彩,向來我都以為文字就單單是一種書寫工具,但是其實卻不然,原來文字也可以當成一種密碼,這真的是太有趣了。這一場短短的講座,激起了我對文字的興趣。

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

96學年度第二學期「文學賞析」演講場次

1中文系 林淑貞 初唐王梵志詩歌中的生命書寫 97/02/25

2外文系 鄭冠榮 嘉年華會 97/03/03

3中文系 蔡妙真 文學密碼 97/03/10

4外文系 董崇選 莎劇賞析:馴悍記 97/03/17

5中文系 李建福 對聯欣賞 97/03/24

6外文系 董崇選 莎劇賞析:馬克白 97/03/31

7中文系 徐照華 紅樓夢中的現實與理想 97/04/07

8外文系 阮秀莉 美國多元文化文學 97/04/21

9中文系 羅秀美 文學宴—以食物講故事 97/04/28

10外文系 劉鳳芯 《安妮的日記》(The Diary of Anne Frank) 97/05/05

11中文系 林仁昱 歌曲與描寫 97/05/12

12外文系 周淑娟 美西冒險故事賞析 97/05/19

13中文系 吳俊傑 尋找第十本書 97/05/26

14外文系 張亞麗 法國文化與創意 97/06/02

02/25「初唐王梵志詩歌中的生命書寫」心得

問題與回答:
1. 說明你對生死的觀念與認知。
2. 你喜不喜歡王梵志的生命書寫?為什麼?請述其理。
3. 在中國哲思當中,你認為儒、道、佛那一種生命型態較理想?為什麼?

財金二
1. 人生就是從出生、成長到死亡的過程,在各階段都要學習過、經歷過,人生才會漸臻完美,不要去排斥或抗拒,要學習去接受。
2. 我覺得王梵志融合佛道思想,成一套自己的人生觀,很喜歡很欣賞。
3. 我喜歡道教對生命的態度,儒家認為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,完全不去談論,但面對死亡也是人生一個重要的課題,需要認知與學習。佛教的輪迴觀念有點殺雞儆候的感覺,用阻來避兔人做壞事,覺得不太好。喜歡道家順應自然,對一切事皆能放下的處事態度。
財法四
1. 生死都只是事實而己,生命之意義要靠自己創造。若生命有目標,再短也無妨;若沒有,則活得再久也枉然。
2. 我喜歡他詩意中的超然灑脫,對生死豁達的態度,如:「世無百年人,強作千年調。」但不欣賞他有時將人世情感談得過於超然,以至於不切實際。
3. 我較喜歡儒家對生命的看法,切實卻也有其豁達之處,而且對社會有貢獻。
財法四
1. 生死就是存在與不存在。人一旦死亡便再也無法與他人互動,只能在記憶裡搜尋影像;如果活著,凡事都還有機會改變。
2. 談不上喜歡與否,但尚可接受。他所描述的現象反應真實人生,用的譬喻適當、有趣,讓人印象深刻。
3. 儒家。宗教在現代社會中已不單純是信仰,而是政治工具。國家若思富強,不應再用抽象層次的力量牽制人民;人民也應重視實際生活,力求振作。因此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的態度是我較能接受的。
園藝四
1. 對於生死的觀念,我頗贊同王梵志的想法,生命終有一死,因此我們應該好好的把握現在的生活,無需汲汲營營於生或死。
2. 對於他的觀念,我贊成生與死是有限的,很多事我們需要看開。但我覺得我們現在的世界和當時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,現今的社會、知識與資訊都多得多了,我們不該像王梵志那樣,凡事充滿不在乎的感覺。不管是對於名利的追逐、情愛……等,我們都該嘗試且努力過,才能讓現世活得精彩。
3. 儒道。我覺得自身的修養應該像道家,生活要自適,但在待人相處及社會規範,應要有儒家的道德觀念。
植病二
1. 生命的歷練是磨練,死亡是另一個開始,沉澱以繼續下一段歷程。
2. 是。對生命的豁達自在,反而能增加生命的廣度,無需拘泥,但不失規律,能使生命充實且精彩。
3. 儒+道。生的時候重視現世的承擔,生的時候即是磨練,每一的生命歷練都是在修正和學習。死亡只是一個中繼站,沉澱此生的種種是非,於下一次的生命中繼續歷練。
土環二
1. 生是為了尋求死後的永生,生在世上只為一個客旅,最終的目標還是想回到天家見主面。所以「生」其實只為一過程,最終的永恆還是在死後於主內復活。
2. 部份喜歡而己。因為我最喜歡的還是蘇東坡的詩文,或許是我較喜歡豪放、豁達的文風吧。
3. 就本身思考而言,會覺得儒道中庸,但卻又較偏向道教,達志則兼善天下,不得志則獨善其身。因本身為基督徒,所以認為世上的事最終都是虛空,都是捕風,所要追求的是日光之上的益處,所以偏於道教。
生科一
1. 生即是死,死即是生,生生死死,須臾而已。
2. 喜歡。喜歡他不被世俗之事所侵擾。
3. 儒家。儒家重視的是眼前的事物,而人的七情六欲都需要物質來滿足,雖人會被禮教所束縛,但是這個世界總要有規則來規範人,若以道家處事,天下可能會大亂,因為每個人內心的想法都是不同的。
土木二
1. 生就是生,死就是死,是生是死,順其自然。
2. 不喜歡。因為在親情與感情為什麼要捨去?人就是因為這些而強大,世界上只有人有感情,幹嘛把自己弄得跟其它生物一樣無情感呢?
3. 我覺得道家比較理想,因為生死順其自然,活多久就活多久又何必去延長,重要的是在活著時做了什麼,對社會是否有貢獻。這樣就好了。
土木二
1. 我認為有生就會有死,但人往往希望能長生不老,因為尚未有死亡的經驗,因此令人特別害怕,我也不例外。
2. 我覺得王梵志的生命書寫令我有好感。因為我的文言文理解能力還不夠,所以他的表現手法,令我容易明白詩中的大意,他也結合了日常生活中的型態,令人馬上有所體悟。
3. 我覺得佛家所述挺有道理的。人從出生後就一直有有慾望,進而煩惱環繞於身,所以就像苦業一樣,到最後只能從心靈的提升進而看開吧。有因必有果,唯有心靈平靜地生活較好。
土木二
1. 生死無常,有的人身體不健康,生活不順,雖然是生,想法卻怨天尤人,這樣跟死根本沒什麼差別。所以還是應該積極過生活,生就應該徹底好好的活。
2. 喜歡。以如此的生活方式及思想,感覺上可以過得很悠閒,不需要去爭奪什麼名利。
3. 道家。我認為世界上的人常常太汲汲營營,雖然是有很多的挑戰,但我覺得不應該如此自私。道家思想很順應自然,無為而治,我認為以道家的思想過生活,很可以自由發展,不再被限制在某些無謂的道德規範下,但也相對的要以人性本善的基礎開始。
應數三
1. 生在人世是為了盡責,盡了你在人世上天所賦予你的責任,當責任了盡時,便是死去的時機了,因此人生在世,該做的事就該做,而那些早逝的人只是因為責任早盡。
2. 喜歡。對社會的勸諷有一定的作用,也對人生的生或死有相當的解釋,值得人們深思。
3. 儒家。重視現世的承擔與責任,人在世即為盡責,人人皆不盡責,社會何能有秩序?人類如何延續?
物理二
1. 孔子說:「不知生,焉知死。」,我認為生死乃必經路程。
2. 喜歡。他沒有被六朝糜爛的風氣所影響,利用其宗教信仰述說出自己的獨特想法。
3. 儒家。因為儒家主張不斷地改進生命所失,在「生」中竭盡所能,承擔責任。
行銷四
1. 我認為人終將死,如何無愧於己的將生命發揮到極致是生命的課題。
2. 喜歡。因為淺顯但卻意義深厚,上百上千首詩歌能渡世俗中未開智慧的千千萬萬人,就算是現代的我們也能一樣從生活中以王梵志的方式得到啟發。
3. 儒家立言立功立德以延長生命之理念很積極,但若刻意求其成功以留名,可能反而執著而痛苦。反觀佛教之輪迴觀,則能讓人放下,也勸人為善。
農藝二
1. 趁著還能享受生命之際,努力付出與快樂生活,而到了該離開的時候,也無須太眷戀。
2. 對於王梵志的生命書寫,我感到很敬佩,能夠用如此坦蕩的態度去看待這些問題,更能將之引用寫成詩歌攻世俗之人解惑。
3. 道家思維裡的即時享受生命中的點點滴滴,是我較為贊同的生命方式,相較於儒家思想的道德感與佛家裡過於空洞的理念,我比較能接受。但每一學說皆有其可取處,只要能讓人心導向善念,在心灰意冷之際找光明曙線,就足夠世人解惑並走向正途了。

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

12/03對現代文學心得感想-優良心得

1 . 狹義現代文學:十九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以後,當代文學受到後現代主義影響
下的新式文學作品。胡適新文化運動之後以白話文寫作飛文言文的作品。
現代文學作者:徐志摩的徐志摩文集、胡適的胡適文集。
  現代文學代表的作品:夏禹。
  現代文學種類:現代詩(白話詩、自由失、新詩)、散文、報導文學、美學、
  理論與文學史、網路文學、兒童文學、綜合類…。

2. 相較於古典文學,因為時代及背景的演變,現代文學擠身為現今重要的文化
產物。印象中早期的現代文學最早大概從魯迅、老舍的時代開始發跡,慢慢
的,許多耳熟能詳的作家創作出重要的文學作品,舉凡張愛玲、徐志摩等,
文體也多變,從小說、散文到新詩,各領域都有專人研究、創作,而其內容
更是文學史上一大革命。
在此,我就對自己看過的一本書作論述。余秋雨的《大歷史散文》是余秋雨
最大的特色,《文化苦旅》這本書更是將他的風格發揮到極致,書中以文人騷
客所到之處為動線,一邊以散文的筆法描繪山光水色,一邊又融合了歷史事
件,細細讀來有如聽故事一般又同時享受著作者細膩描述的筆觸,身歷其境,
非常特別。

3. 在新詩作家中,我極喜歡周夢蝶的作品。周夢蝶乃筆名,取自「莊周夢蝶」
的典故。他的作品總帶有一種禪理,於字句中透露出世間塵世的悲涼與悟徹
之後的禪思,這也是我極欣賞其作品的原因。夢蝶作品另有一個特色:用字
  考究。如「般若」、「扶跌」等就是梵語翻譯過來的。
我想對一個作家的評論是得親身閱讀、接觸過後才能得以評定的。而我之所
以會在這舉這個例子,是因為大一時的確有對周夢蝶的作品及文人對他的評
論做過一番閱讀。如果要我推薦某位新詩作家,周夢蝶絕對是第一首選。

4. 不同於唐詩、宋詞,新一代的現代文學我想是更貼近我們的生活,就像用我
們的文字寫我們的故事的感覺!而最近興起的網路小說,我想也稱得上是現
代文學的後起之秀吧!網路的傳播加速了現代文學的發展,也讓我們的文學
無國界,隨時隨地都可以接收到新的資訊,隨時隨地也都可以看到新的作品,
彼此快速的交流意見!

5. 說到新詩,不得不提到一位時代先驅──徐志摩。或許大家比較有印象的是
 《人間四月天》,但他的作品真正撼動我的卻是那首清新獨創的《再別康橋》,
他是新詩的一切代表,就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書法行書之首般的地位。《再
別康橋》一詩雖為新詩,卻亦能表達出古代詩所要求的境界──詩中有畫,
  畫中有詩。雖然只是短短幾行幾個字卻可以讓人彷彿亦看到了康橋的一切,
那一花一草一木,甚至連其泥土的清新草香都可以感覺到,自然而然就其詩
中的的描述自然的呈現出一幅風景畫,這樣的新詩可就讓不曾到過康橋的人
似乎是置身其中一樣,是那樣的舒暢自然。

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

12/17「歌曲與說理」講座心得

1. 覺得老師講的很好,讓我對歌曲有更進一步的暸解,不再像是以前把歌曲當成是娛樂的工具,但也了解他是具有傳達各種不同訊息的功能,這真是一堂很有意義的講課。

2. 很喜歡今天這堂課,因為老師的聲音很好聽,充滿活力,有時候還會清唱一小段,整堂課豐富又有趣,收穫很多,平常就喜歡聽歌的我,比起旋律,更喜歡歌詞,覺得歌詞是很奇妙的東西,有些歌詞即便是平鋪直敘,沒有華麗的修辭也能感動人心,如老師今天舉的“殘缺也是一種美”,「月亮不一定要圓滿,殘缺也是一種美麗,殘缺生命也能彩繪美麗的詩偈。」,歌詞很淺白,但卻很令人感動。因為有很多殘缺的人比我們更有堅毅的心,也很善良,而且不會因為殘缺而放棄希望,反而更努力創造另一片藍天,但我們卻會因為殘缺而瞧不起他們,這樣的我們真的很醜陋,因為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,即便是有健全的四肢,心靈也是殘缺的。“讓愛傳出去”也是今天的演講中我很喜歡的一首歌,裡面提到“愛是每天付出一點點”,如果每個人都可以不吝嗇的付出一點愛,或許現在的社會就可以少些鬥爭、冷漠,而是充滿愛的溫暖。歌曲現在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,如果我們可以多用點心,去聆聽了解,就可以發現每首歌裡的小秘密。

3. 我認為歌詞是一首歌的靈魂,對自己喜歡的流行歌曲,也會去找歌詞,看到歌詞就會覺得在呼應自己的生活、情感,所以能夠百聽不厭。這次的演講令我印象深刻,歌曲一直陪伴我成長,兒歌、校歌、流行歌曲,它一直再我們身邊,利用歌曲傳播一些理念,讓我們思考,我們也會深受它們的影響。

4. 音樂被廣泛的運用在傳達感情,話說人類在還沒有文字的時候,便是藉由不成調的聲音傳達情感,因此人類對歌曲都有一股近乎迷戀的情感存在。

5. 今天的演講我很喜歡。老師準備許多歌曲,上課輕快活撥,讓人快速吸收今天的上課內容。

6. 老師多元化的教學,加上歌曲的教材,使我能充分了解這次的主題─歌曲與說理的關係,對我們來說,這樣的教學十分有趣。

7. 或許是老師教材中的歌曲提振了我的心,意或許是老師的講解吸引了我的注意。很能表達出最適合、最貼切我們心中所想的詮釋。也聽了很多令人難忘的老歌,伍思凱的〈分享〉,小虎隊的〈蝴蝶飛啊〉,讓我對未來又多了一份憧憬。

8. 我覺得老師上課演講的方式很有趣,很吸引我們的注意,播出一些些歌曲,有的真的讓人很有感覺。

9. 今天上了這堂課,讓我感受到,我們可以從許多歌曲中了解到一些社會的現象,以及一些宗教歌曲中透露出我們生活中的說理,讓我們可以從歌曲中體會出一些人生的大道理,從到李中體會出人生。

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

11/19「六朝志怪小說中的人妖一夜情」講座心得

1.真是一堂有趣的課。

2.從教授上課所講述的志怪小說中,人們似乎把內心寄託於文字之上,幻想種種奇妙怪異的 事,但始終脫離不了現實,終究會回歸到本體。人們是受宇宙中的事物影響著,並不把人當 作萬物之主。

3.覺得這次的講座很有趣,因為本身對神話鬼怪故事有興趣,但從這次的演講知道了, 人們對性別的歧視和一些自命清高的態度。

4.原來日本童話的「白鶴報恩」也是不倫的故事,童話原來都很黑暗,小時候不懂事覺得很有 趣,長大才知道有點可怕。